​​                     中国地名学会

地名标志产品质量专业委员会

全站搜索

地名英译标准不统一 给外国人造成困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15-09-07 | 1246 次浏览 | 分享到:


    积累的问题需逐步清理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弓秀英老师介绍说,目前我国地名翻译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方法: 一是汉语拼音法,即用汉语拼音方案来处理中文地名的翻译。例如,北京“东直门外大街”被直接翻译为“Dongzhimenwai Dajie”。二是音意结合法, 即将专名部分作音译处理, 通名部分作意译处理。例如广东省被译为“Guangdong Province”,华中路被译为“Huazhong Road”。三是全盘意译法,即彻底的意译法。例如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被译为“Central Avenue”,西湖被译为“the West Lake”。

    地名翻译究竟用哪种方法,社会各界一直存有争论,也就导致了各种译法并存的现状。有的专家不赞成一刀切地完全用汉语拼音翻译地名,陕西省翻译协会主席安危说:“西安的有些地名是著名的文物古迹,应该沿用约定俗成的译名,如钟楼Bell Tower,大明宫Daming Palace,而像航天城等显示西安的重要性和建设性的地点,翻译成英文专属名肯定比汉语拼音更能让外国人接受。”

    由于中英文的字面、词面意思差异,采用意译容易产生歧义,闹出笑话。比如把蚌埠意译为pearl harbour(珍珠港),把青岛意译为Greenland(格陵兰)等。

    浙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唐艳芳认为,从包括路牌在内的城乡标志牌的翻译水平能看出一个地方的国际化程度。大街小巷里这么多地名标志牌的翻译,有的是商家在做,有的是不同的政府部门在做,翻译标准不同,翻译水平参差,结果当然是五花八门。如果这些翻译工作由政府牵头,依照统一标准组织人员翻译,水平将会大大提升。

    弓秀英认为,我们也应该借鉴外国做法,出版类似的中国地名译名词典或手册,由国家和社会一起推动,加大推广力度,进行全国的统一和规范,确定在这些地名、道路名的翻译上有何具体规则。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从大处说它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无法替代;从小处说,地名是日常生活的向导,社会交往的媒介,在人民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有的重要作用。尤其当今信息时代,地名翻译的统一对于人们利用互联网查找搜索相关资料,避免社会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将提供更大便利。虽然广东、陕西、浙江、上海等各地相继出台了地名翻译准则,但地名翻译的全国统一还远未达到。就拿各地地铁站名翻译为例,有的地方译成“XX Station”,而有的地方则是“XX Zhan”。展现国家形象,方便外国客人,从统一规范地名翻译开始吧!
联系我们

电 话:010-83557862

邮 箱:2918993238@qq.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新龙大厦101

中国地名学会  |  地名标志产品质量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电话:010-66025419       传真:010-66085327  邮箱:mds_sys@126.com


京ICP备15033175号